为做好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参赛准备,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2020年10月17日下午,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特邀请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任职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刘佼老师开展主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比赛经验分享交流”的线上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研室各专兼职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教研室副主任孙倩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刘佼老师主要分享了课程教学比赛中的要点、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经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比赛中,刘老师结合评委点评意见总结了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心理健康课程应以教育为导向,体现教书育人的宗旨。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要以让学生从中获益并成长为基本原则。二、课程教学应以专业底蕴为支撑。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在教材内容之外,应进行适当的专业拓展,如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等。三、话语体系通俗不低俗。教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较为抽象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和课程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四、教师是导演、演员和厨师。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内容的呈现者。教师的语言、姿态等都是教师展现课程内容的介质,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当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厚积而薄发”、“功夫在平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中的积累和努力付出。
刘佼老师分享了在课堂教学和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相关经验。选择“大学生个人成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并贯穿教学始终,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有:一、整合相关理论。可以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等。例如可以结合精神分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同学们理解个人成长的相关议题;在讲授“人际沟通”这一主题时,可以以“非暴力沟通”作为切入点,为同学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二、多学科交叉。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应不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范围,可以结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学科知识。如跳出教材的框架,结合心理咨询个案,总结归纳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几种模式,如“回避型”、“讨好型”等,更贴近同学的生活实际,从而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做好教学资源和素材的积累,在视频教学资源使用的过程中,要以“服务知识点”为目的,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观看视频时的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在团队建设方面,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通过头脑风暴来探讨各个教学主题的设计和内容安排,通过相互观摩学习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等。此外,刘老师还分享了关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安排课堂小组活动,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本次分享交流,我校心理健康教研室的老师们均表示收获颇丰,让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为我们接下来改善和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供稿
图文/李蕾
审校/孙倩